热线:0577-88857266
传真:0577-88857266
投稿:66wz@newswz.cn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社区  >  资料

两会“三人行”·文化场馆篇


https://www.66wz.com  2007年03月27日 22:06
 

  本期嘉宾

  吴丽慧: 市政协委员 温州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王强:温州图书馆读者

  孙丽:温州都市报记者

  为何“查无此书”

  记者:池莉的最新小说《所以》最近比较流行,本来想去市图书馆借来看看,但在网上一搜却“查无此书”。听说很多朋友也都有这样的困惑:新图书馆建得这么气派,为什么难觅一些新书的踪影?市政协委员吴丽慧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充分发挥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效用》的提案,市民王强是温州图书馆的超级“粉丝”。今天,我们就请吴丽慧和王强来谈谈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这些被称为“城市大脑充电站”的场馆怎样物尽其用的问题。

  王强(露出笑容):我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图书馆,常光顾靠近阅览室门口的新书书架,但总会看到很多“熟面孔”。刚上市的新书,经常要等上一两个月后才能看到。

  记者:吴丽慧现在温州医学院教务处工作,因工作的原因可能也去过国外一些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想法一定不少。

  吴丽慧(腼腆地微笑):一个姑娘要讨人喜欢,光有漂亮脸蛋可不行,还要有内涵。科技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内涵就是它们的展品。现代人汲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很多元,要吸引市民走进展馆,展品必须推陈出新。

  记者:展品推陈出新,开销少则数万元,多着数百万元,可不是小数目。

  吴丽慧:当然,首先要政府掏腰包。投资的天平应该向创新性项目倾斜,但是并不是公益性事业就完全依靠政府养活,也应发展创收渠道。在欧美国家,除了依靠门票、出售与展览相关的小卖品、设施租赁外,还开展面向当地中小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暑期科技夏令营等活动。温州民营企业这么多,机制灵活,我们应该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拓宽办馆思路。比如让企业投资装有高新技术的车模,一方面使科技馆免费获得了最新潮的科技展品,另一方面企业也提高了知名度,互惠互利。

  王强(点头):我认为接受社会捐赠也是个办法,我家里有不少看过的闲书,闲置着就是浪费,在一次活动中我就捐给了市图书馆。今后捐书之类的活动可以日常化、规范化,建议出台一个规定:捐赠一定数量的旧书能免费获得图书馆读者证。对捐赠者来说,用“躺”在私人书架上的几本闲书换图书馆的几十万册书,不是很划算吗?

  别把大众挡门外

  记者:你们说的都是不吃力又讨好的事,这些文化场馆如果尽顾着赚钱,那就背离了公益的初衷。

  吴丽慧(沉思了片刻):其实,对“公”字当头的城市文化场馆而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是“敌人”,而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社会效益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收益用于场馆建设,反过来又能促进社会效益的提升。当然,创收并不意味着完全把“公益性”抛到脑后。文化场馆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体民众的文化素质,能让每个人享受到文化阳光的普照。建议这些场馆能取消门票制度,延长开放时间,取消不必要的“门槛”,不要把大众挡在大门外。

  记者:地方虽好,交通不方便也是个大问题。

  王强:据我所知,目前经过图书馆的公交车还不多。据说图书馆和温州公交集团公司也做过沟通,公交公司认为新馆开放时间还不长,等读者增多后再新辟线路;而图书馆则认为,如果不新增公交线路,会影响读者量的增多。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城市框架在拉大,完善的城市交通能强化城市功能。

  吴丽慧:虽然这三个场馆离老城区有点远,但相互之间还是紧挨着的,如果他们之间能“牵手”,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圈,用一张“一卡通”玩遍三馆,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市民。

  利用意识要增强

  记者:等这些“城市大脑充电站”软、硬件设施都达标了,我想还有一样东西需要更新,那就是我们的意识。

  王强: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这几年经常出差,我也去过外地一些城市的图书馆,走进去感觉书香弥漫,很有氛围,而在温州市图书馆,夏天时有人竟躺在阅览室的椅子上乘凉。因此,都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市民意识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定位上,图书馆应该是个“信息集市”,但在温州,信息和市场之间还缺一座桥梁,你看,现在一些中小企业苦于信息匮乏,而图书馆内的服装、鞋革等专业资料却“躺着睡觉”。

  图书馆真是座无穷的宝藏,参加工作后,在与图书为伴的日子里,我拿到了两个大专文凭,两个本科文凭,两个中级职称。

  吴丽慧(点头表示称赞):像王强这样善用图书馆的市民还不多。温州有700多万人口,读者证却只发了5万多个,平均150多人中只有一人持有读者证,这说明温州市民对这些“城市大脑充电站”的利用意识还不高。今后知识将呈几何梯级膨胀,在市民中尤其是青少年中普及科普意识,帮助他们拿到知识宝藏的“钥匙”显得尤为重要。等到某一天,我们的市民都喜欢往文化场馆跑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场馆就成功了。这对提高我们市民的素质,可谓功德无量。但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稿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编辑:章魁波
 
 
 >>相关新闻  ·影视 ·车辆违章查询 ·教育 ·健康  ·房产 ·车网
温州企业为留住人才 成立股份制车间
温州每月新开三千淘宝店 鞋服占三成
私自收养孩子可办户口 需提供DNA鉴定
香港星探招AV演员?记者假应聘揭穿骗局
报名结束
“浙洽会” 首日温州签下两个千万美元项目
 
 温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温州网)稿件中“稿件来源”一项一律标注“温州网”,本网以及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温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温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温州网(包括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7-88857266。

新 闻 检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