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577-88857266
传真:0577-88857266
投稿:66wz@newswz.cn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社区  >  资料

农村教育的春天来了


https://www.66wz.com  2008年04月28日 12:15
 

  “假如我是孩子”,他这样理解学生;“假如是我的孩子”,他这样要求教师。作为山区小学校长,他深信“传知并非最重要,启智才是良师”。在矾山工作了18年的李求兴,与另外一些留守山区的教师一样,用自己的爱与责任,呵护着山区孩子的心灵世界,守望着山区教育的美丽。

  李求兴(苍南县矾山镇第一小学校长)——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温州南端“世界矾都”,有着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在办学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学校和教师凭着对教育的一片赤诚,默默耕耘,曾获得全国雏鹰红旗大队、市县文明学校等殊荣。虽然学校先后培养了11位省市县教坛新秀,但目前在校的仅1位县教坛新秀。我觉得,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特别是对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来说,它预示着又一个教育春天的到来。

  对于农村山区学校来说,现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如何留住优质的师资;二是缺乏标准的教育设施设备;三是公用经费不足。这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向农村教育倾斜的一些政策措施,这是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市本级财政对县域教育最大的支持,不仅史无前例,更在全省领先。它让农村教育的守望者更有坚守的底气,让农村学校师生能够共享同一片蓝天,让公平教育能真正早日惠及农村孩子,我真的很高兴。

  我为所有关心支持我成长的人而感动;为农村山区教育得到社会的关注而感动。我希望有一天,农村山区教育因关注更精彩。

  期待2008,更多的目光关注农村山区教育;期待2008,更多的阳光普照农村山区教育;期待2008,愿所有农村山区教育的守望者快乐工作每一天。

  策划/采访/整理:吴雨 郑祖欣 叶小静 冷山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政策解读之一

  1、政策摘要

  加大市财政对鹿城、瓯海、龙湾三个市辖区以及欠发达乡镇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从2008年起,市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每年3000万元提高到每年6000万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应配套增加专项资金,并确保及时足额拨付。

  ●政策解读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难点之一。2005年,市政府开始设立每年3000万元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2007年,市县财政按7:3比例全年投入5000万元启动新农村新校园建设,并启动实施农村教师每月100元、欠发达乡镇教师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金制度,农村师生学习、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但当前我市农村中小学毕竟量大面广,全市现有农村初中小学974所,在校生58万,教职工3.6万,均占全市3/5强,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简陋、办学经费紧缺、教师待遇偏低。为进一步破解这一难题,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从每年3000万元提高到6000万元。

  坚持向农村、向欠发达地区、向义务教育、向薄弱学校、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导向,成倍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坚持推进新农村新校园建设,致力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金额,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市各级党政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

  据了解,温州是目前省内第一个设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的地市,也是《决定》最大的政策亮点之一。

  ●相关链接

  上海2005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农村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崇明、奉贤、南汇、金山、青浦、松江等远郊区县的义务教育。

   河北秦皇岛市2004年起设立每年5000万元以上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04年至2006年,仅农村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就累计投入1.66亿元。

   辽宁沈阳市2005年起从城市基本建设配套费中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农村教育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另设每年600万元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房舍维修、改造,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

  2、政策摘要

  对于必须保留并且在校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小型农村学校,各县(市、区)要按照至少1.5倍于当地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划拨公用经费。

  ●政策解读

  鉴于我市存在山区、海岛等地理地形,全市目前需要保留并且在校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农村“袖珍学校”依然还有139所,在校生10759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1.18%。如果纯粹从经济效益看,这些“袖珍学校”确实缺乏规模效益。但撤并一所确需保留的“袖珍学校”,就意味着山村、海岛近百个孩子的失学。

  为此,市政府要求各地按照“高中向县城和重点集镇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及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进一步加快农村标准化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同时,要求各地以人为本,着力办好农村确需存在的“袖珍学校”,以保护这些山村、海岛孩子的就近入学权益。

  据了解,按1.5倍于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小学230元、初中330元测算,每年全市将增加财政经费投入125.34万元

  3、政策摘要

  每个建制镇至少要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乡镇幼儿园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人员,对民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师资支持和经费补助,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等级幼儿园建设。

  ●政策解读

  全市目前共有幼儿园1508所,在园幼儿园25.1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52所,在园幼儿园2.8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为11%。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示范主导作用,《决定》要求从2008年开始将推进公办为示范、民办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园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设施安全、实用够用的公办幼儿园,以满足更多的幼儿就近接受更优质、更多样、更具特色的保育服务。

  4、政策摘要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既要适当扩大规模,更要注重提高整体质量,既要确保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比例稳中有升,又要逐步提高普高优质教育资源率。加快创建省市级重点高中,努力满足市民对优质普高的需求。到2011年,全市分别建成省级市级重点中学45所和35所,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占有率达80%。

  ●政策解读

  全市现有普通高中139所,在校生15.4万人。其中,重点中学67所,在校生10.4万人,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占有率67.3%。因受学龄人口日益减少、小学学制五年改六年等因素影响,2007年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人数骤减1.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上年净减6539人,近十年来首次出现递减拐点。尽管我市高考上线人数已连续8年稳居全省第一,但今后能否再次继续保持第一可能成为悬念。为此,《决定》要求各地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合理调整普高布局,引导各普高明确办学定位,制定实施学校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优质和特色民办普高,构建高质量、多模式、开放型、可选择的普通高中教育。

  5、政策摘要

  要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建设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工业片区配套设施建设要优先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

  ●政策解读

  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移民传统,是全省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20.5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3.4%,占全省四分之一强,入学率已达99.97%。近三年来,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以每年近2万人的速度递增。如果按照常规标准即每所小学24个班级每班50个计算,相当于每年全市需要为此新增100所小学近400个班级。

  我市推行“同城待遇”政策,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大量农村人口在自身和外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使自己的适龄子女能够接受条件更好的义务教育而涌入温州,这不仅使得温州义务教育学校目前的规模难以接纳,而且极易造成温州教育生态失衡。为此,市政府要求各地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建设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工业片区配套设施建设要优先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同时,启动建设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九年一贯制的温州滨海学校。

 

  6、政策摘要

  各地财政必须按照至少15倍于普通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划拨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

  ●政策解读

  全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1912人,按15倍于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小学230元、初中330元测算,全市每年增加财政经费783.1万元。鉴于特殊教育是为残疾人幸福和富裕而奋斗的基础性事业,《决定》要求各地按照至少15倍于普通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划拨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同时要求年内力争建成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合并温州聋校、温州盲校、温州新码道学校、乐清特校和永嘉聋校,建成集教育、康复、培训为一体,并向幼儿教育和中学职业教育延伸的全国一流的公立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

  ●相关链接

  目前,温州聋校被安置在因危房而停止招生的原华盖里小学;温州盲校现租用民房作为教学和生活用房,并曾4次迁址办学;温州市新码道学校占地仅1亩,超负荷容纳200名在校生。

 
稿源:温州网   编辑:林振将
 
 
 >>相关新闻  ·影视 ·车辆违章查询 ·教育 ·健康  ·房产 ·车网
温州企业为留住人才 成立股份制车间
温州每月新开三千淘宝店 鞋服占三成
私自收养孩子可办户口 需提供DNA鉴定
香港星探招AV演员?记者假应聘揭穿骗局
报名结束
“浙洽会” 首日温州签下两个千万美元项目
 
 温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温州网)稿件中“稿件来源”一项一律标注“温州网”,本网以及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温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温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温州网(包括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7-88857266。

新 闻 检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