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智库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社区  >  智库频道  >  智库报告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

2013年12月18日 11:03:42字体:

  11月中旬以来,温州民间智库与温州市民政局联合开展了“汇聚民间智慧,共谋居家养老”系列活动。包括组织民间代表近百人次分赴温州11个县(市、区)100多个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进行现场督查和调研,面向社会开展网上征文征集民意民智,举办主题讲坛,邀请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和民间代表现场研讨养老事业发展。温州民间智库成员认为全市社区居家养老建已经初具规模,很好地借鉴了金华“统分结合”的成功经验,创造了符合温州实际的“统分结合”居家养老模式,但也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包括服务项目相对单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些照料服务场地狭小,专业服务人员缺乏,义工服务尚未全面引入等等。总体来看,全市居家养老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需要强力推动,全面完善提升。现将本次系列活动中采集到相关经验与意见建议汇总如下:

  一、运营的模式与主体:应坚持百花齐放,因地制宜,不可千篇一律。

    温州民间智库成员通过调研了解到我市各地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设,较好地实现了与社区其他服务体系的资源共享与平台共建,有针对性,有特色地进行机构设置与功能布局,但在个别地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被片面理解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创建。温州民间智库成员、专门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温州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崔仕臣在调研后认为:事实上,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只是一个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拟的,要根据社区老人总体需求状况来创建,而目前一些社区对当地的老人基本情况和需求缺乏必要的调查,存在一刀切的倾向。同时,目前提供服务的主体过于单一,一些农村社区的老人协会日益成为重要主体,城市社区则主要依靠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社会组织的培养、市场主体的引导、志愿者的调动都还要加强。温州民间智库成员韩永龙认为:如果养老照料中心都搞同一设置、同一格局、同一模式恐难适应各地多元化的需求,应根据不同地方老人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二、资金的来源与投入:政府要做好社会资源的动员与整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参与本次活动的温州民间智库成员都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养老的资金投入,有人提出对养老资金投入应当像教育、卫生经费那样以立法形式明确一个最低额度,例如占GDP或财政总支出的百分比,以刚性的财政投入保障养老特别是居家养老的发展。同时,大家也认为养老事业发展不能单靠财政支持,要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温州民间智库成员陈希特认为:政府目前一时难以全面保障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所以政府就应该将自身定位为政策的制定者,社会资源的动员者、整合者,监督政策的落实,保障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温州民间智库成员陈希特、夏开双都建议设立专门的基金,由政府设立启动资金,吸收社会资金,并辅之以发行彩票、债券或划拨部分罚没收入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要倡导与奖励为养老事业捐赠资金与物资的行为,通过媒体发布需要社会在养老方面给予资助的社区名单。温州民间智库成员叶文庭认为:养老资金的使用应当规范化,强化监督和公开透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无效投入与重复建设。温州民间智库成员余飞宇认为:靠华侨、企业家和爱心人士赞助资金,由志愿者出劳力,让老人们无偿或低价享用的运行模式,不具备大面积推开的可行性。

  三、服务的提升与优化:构建专业团队,整合公益与经营,注重精细管理和人文关怀。

    1、专业化与规范化: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打造,尽快推动养老服务标准的制订与实施。针对专业人才缺口巨大的现状,温州民间智库成员陈希特、丁灵琳认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充实居家养老专业人员数量,合理设置居家养老的工作岗位,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特别是要引入社会工作和老年护理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根据当地需要照料的老人的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配置专业人员,并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固定的全职岗位(如护理人员、老年社会工作者)与灵活的兼职岗位(如文化娱乐辅导员、老年健身指导员),对专职与兼职人员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同时,在国家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温州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召集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制定社区居家养老的地方标准和评价体系,定期由专业人员对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进行考核。

    2、类别化与差异化:建好老龄人口基础数据库,推进社区服务与企业服务有机结合。温州民间智库成员叶文庭建议对所有街道辖区内的老龄人群进行调查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成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佳的区域,进行配套设施的市场化推进。若政府有资金投入,可以将经营性与公益性的部分进行整合管理。对人口相对稀疏的区域,建立邻里互助机制,根据人口规模和财政状况,具体衡量设施投入。温州民间智库成员崔仕臣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创建了老年食堂,但有些食堂因老人需求不足,基本上是个摆设,部分社区未创建老人食堂,而是把这项服务外包给临近的餐饮企业提供,并冠名社区居家养老助餐点,这对城市社区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经验。温州民间智库成员、温州商学院副教授夏怡然建议通过招投标,推动餐饮企业在城市开展针对老人的配餐、送餐服务,同时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这比单一的建社区老年食堂更有效率,更具有可持续性。

    3、精细化与人性化:完善服务设施,注重精神养老,强化对偏远农村社区和失能老人的服务。温州民间智库成员夏开双、吕靓容都提出:要办幼儿园那样办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新建小区在规划时就应预留足够的居家养老中心的建设空间,并保障该空间不被其他设施占用。温州民间智库成员廖玲娟、方亮等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应增设无障碍设施,设置电梯或尽量将活动场所设置在低层建筑中,同时强化消防设施配备,增加适合老年人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材等。温州民间智库成员廖玲娟、马军建等认为:应当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重,引入更多专业人才,全面推广精神关怀与心理咨询,消除老人的寂寞、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廖玲娟还呼吁重视偏远社区的养老服务问题,因为行政村大量撤并之后,一些村幅员辽阔,偏远社区的老人难以享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此外,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对失能老人的服务普遍欠缺,如何引入专业化社工开展深入全面的服务还要尽快推进。

  四、社会参与和联动:推进社工与义工有效对接,引导高校学生和宗教慈善力量有序参与。

    温州民间智库成员、鹿城区松台街道为老志愿者协会执委邵宇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在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上有缺口。另一方面很多义工组织却找不到有效的对接点,无法按照需求进驻养老服务。同时,相对松散的义工服务,使得服务或无法长效开展,或扎堆进行,流于形式。因此,可着力培育社工机构特别是专门的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室,由社工引领义工开展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改善服务,为社工与义工的联动找到对接点。温州民间智库成员丁灵琳认为:老年产业可与高校对接。在高校开设如老人护理,老年教育等专业课程,并在就业方面为其提供相应保障。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平台服务社区老人。为老人提供如代买代购、代缴费用、陪同就诊、代为配药、医疗保健和心理咨询、入户探视等服务,举办文艺汇演,丰富社区老人生活。这一课外实践性的教育能强化青年对于养老事业的重视程度,培养其尊老爱老的能力。此外,她还建议鼓励和科学引导宗教组织,将其慈善活动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