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住建委、市治堵办副主任科员姚必华《温州市交通治堵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主题报告:
谢谢大家,还是有些紧张。在座的好多人,都是在9月20号一起看过现场,所以基本上是熟悉的面孔。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跟大家比较系统的梳理一下,温州市这几年在交通治堵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当然,还会提出目前工作不足的地方,以及我个人的思考。有很多部分不太成熟,有这样的机会提出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有利于我将来自己的工作和部门的工作中去改进,使温州的交通畅通和谐。
接到讲座邀请的时候,我在想该讲什么。我们这边请过很多专家,大家对于交通治堵比较了解,通过报纸、网站可以看到很多的信息,但是我想讲跟他们稍微不一样的,可能更贴近于温州的实际。也就是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如果不对是哪里不对,对的话还欠缺什么、哪里还不到位,这样的话可能更有针对性,针对温州的县市区做肯定更好一点。当然了,交通治堵这个工作很庞杂,跟很多部门有关系,跟政策、建设、规划、管理、市民出行的文明行为等,这些内容都有关系,所以非常复杂。我今天讲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上次也去看了道路,这方面会讲得多一点。另外,也稍微涉及到公交,交警的秩序管理、文明行为等方面就涉及很少了,因为我觉得各人有各人的观点,而且我并不见得比大家专业,知道的信息也不见得比大家多,所以就不分享了。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四点。第一,简单讲一下温州市交通治堵的现状以及发生拥堵的原因,就是很粗略的跟大家讲一下。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践,以及不足之处。第三,公共交通方面的实践与思考。第四,其他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有时间的话我会提,没有时间的话就略过去。
一、温州市交通拥堵现状和原因分析
今年很热的两条新闻,第一条新闻是,第一季度说杭州市是全国最堵的城市;第二条新闻是,8月份的时候杭州已经是第二名了,因为杭州实行摇号,车限号,还有高峰限行。实行这两个制度以后,杭州拥堵变成了全国第二名。我们每个人在不同地方生活,感受会不一样,一说起来我这个城市堵死了,我这个城市堵得要命,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城市堵。大家看一下,前十名里面没有温州,温州到底堵还是不堵呢?如果问不同的人,比如说问一百个人,这一百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对一些人来说,他觉得等5分钟很堵,有些人等10分钟觉得不堵。
我们现在有一个检测的方法,就是检测整个道路的车速。温州一个研究单位做的调研,早高峰的时候,行驶车速还是可以的,至少是20公里/小时以上,有些是30公里/小时以上。晚高峰的时候,会比较拥堵,可能只有10到20公里/小时,甚至低于10公里/小时,这样就比较拥堵了。温州白天平时的时候不怎么堵,就是部分时段会堵。还有一个,我们是部分道路会堵,因为服务的水平不同。EF是什么意思呢?这条路设计流量,一个小时过100辆车,现在已经90辆了,服务水平就达到E了。如果超过100辆,我们有时候会借用非机动车道走,本来那个地方是不让开车的,设计的时候也不是用作开车的,但还是走非机动车道,这就超过E。大家可以看到,就是部分路段堵,部分时间堵,这是温州的现实。
不仅仅是温州,全国各个城市最近几年特别堵。九几年的时候也说堵,但是没有现在这么夸张,最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国这几年城市化发展速度特别快。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图,现在全世界城市化主要靠中国来带动。城市化发展快了,人口就增加了,用地也增加了。以前城市很小,比如说温州很小,就那么一点点,大家出行骑车或者走路就行了。但是现在城市大了,有些人住在龙湾,工作在市区。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龙湾来市区工作干什么,龙湾就在龙湾工作,市区就在市区,也就那么一点地方。但是现在你可以随意了,我房子买在瓯海,工作在市区,或者家里另外一个人在龙湾工作,这样都可以。出行范围大了,步行和自行车的比例就会下降。下降以后,就转向机动化的出行。同时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建设确实有些滞后,温州小汽车发展太快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产生拥堵,这是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但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
交通的需求和供给之间有矛盾,本来是自由、稳定的车流,现在变成不稳定和拥堵了。温州市建成区就是基本达到城市的规模,已经具备城市功能了。这个建成区不是说随随便便划的,而是有法定依据的,我们认为这个地方已经达到了城市标准,并不是说市辖区三个区全部是建成区。2013年,温州市建成区面积为217.1平方公里,可是2004年的时候才141平方公里,就这么十年,增长了近50%。这几年经济确实不太景气,外来人口有所减少。我们计划生育实施比较严格,人口自然生长率没有什么,但是外来人口影响比较大。前几年外来人口有180万左右,这几年稍微下降了,150多万,但人口还是很大的。小汽车方面,2004年5.8万辆,去年年底已经42万辆。当然了,2004年的时候可能因为限排,有一部分需求抑制了。但还是挺夸张的,一下子增长了七八倍。我们来看车均的道路面积,就是城市里面道路面积平均到每一辆车上,原来130多,现在60多,不到原来的一半,这样肯定会拥堵。
堵了怎么办?当然宏观上可以说,管理交通需求和完善供给,具体就是优化路网、降低出行,下面我会讲到,主要是大的方面该怎么办。还有微观方面,就是公共秩序的管理,包括出了事故能不能快速处理。交警开始推出微信处理平台,很多事情不需要等交警过来,我们直接处理掉。这样快速处理事故的话,对交通流畅也是非常有用的。
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我们首先提出一个目标,一个城市里面什么样的道路路网结构最合理、最佳的,这个时候发生拥堵的概率是最低的。首先是规模要大,一般城市道路面积率需达到8-15%,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要达到15-20%。温州市是300万人口,人均道路面积要达到12平方米/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这是四个不同的路。温州只有一条快速路,瓯海大道,上面没有红绿灯。主干路,比如说锦绣路、人民路、温州大道等,是连接两个长距离组团的主要交通干道。次干路就是功能弱一点,支路是服务到小区里面。这些是市政道路,应该有个比例,像金字塔一样,营养的膳食结构有个金字塔,道路也是一样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长度比例约为1:2:3:8,这样的结构是最科学、最完善的。
还有从形态上讲,我们看很多很多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莫斯科、东京,并不是这些城市做得好,而是这些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道路网自然而然就是环和射线状,内部弄几个环,然后外面是放射的线,这样的话大家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个。而不是这个路形造成拥堵,这样的路形比较完善、比较合理的。当然这种完善和合理的形态还堵,但是我们第一步应该达到这个。我们的目标也是要建立这样的环线,外面有射线去各个组团,去瓯海、龙湾、乐清等,我们要建成这样的形态。
这几年我们做了什么呢?第一个是我们在新建改造城市道路方面,建了一些路,而且重点推进了15条主干路。大家交通出行的时候,会发现新修了一些路,这几年确实修得比以前快一点。第二个是打卡口、接断路、连环线,就是把一些卡口、断头路弄通顺。第三个是过街设施,造一些新的天桥、地下通道,以及对原来的天桥、地下通道进行改造。以前有但是用不起来,我们现在想办法进行装修,然后交通管理措施跟上,让大家使用这个。人和车分开的时候,交通会很顺畅。很明显的例子,新城站过街天桥,我经常走那边,没有红绿灯过街的时候站半天。现在的话很方便了,不过上去下来有点累,因为设施不完善,没有做扶梯或者垂直电梯,确实有些不完善。
然后看一下这几年我们新建改造的城市道路。2013年温州市区城市道路总长度共计929.7公里,总面积达27.8平方公里;其中2012年新增48.3公里,2013年新增95.6公里。大家可能会看到,上面的数字和下面的数字不太一样,有些可能是漏统计,还有可能是道路开发以后把以前的路给废掉了。我们新建的道路,一条条都可以数出来的,是95.6公里。2012年是48.3公里,而之前每年仅新增20-30公里。刚才我说温州道路基础设施不够,现在年均增长5万辆小汽车,如果一辆车停在那里需要10平方米,温州市路宽平均是30米,可以开车的是20米宽。这样来计算的话,5万辆车在路上放起来,需要25公里。所以我们道路如果只是新增25公里的话,只能消纳这些车停在路上,开起来的话想都不要想了。所以说我们交通就是这样,从前几年开始一步步差下来。
主干路建设方面。我们特别注重几条主干路,想把整个温州市的框架拉起来。因为原来温州市很小,就是老城区那一小片,现在大一点,东边拓展到这里或者拓展到龙湾经开区蒲州,南边就是瓯海大道,西边就是到过境路,就觉得温州这么大,把城市局限到这了。我们想通过这几条路的建设,把整个城市框架打开,包括把龙湾、瓯海也算在城市里面。就跟鹿城是一样的,平级的,一个城市多中心的某几个点,我们通过这几条路连起来。包括上去带大家去看的瓯海大道东延和枢纽,就在这。这个地方很重要的是南口大桥,瓯江口在修,滨水南路和半岛北路都在修。瓯江口要发展时尚之都,还要在这里搞一些汽车产业,这些路修起来以后就很方便。现在感觉去灵昆很麻烦,但是以后这些路修好以后,从这过去也就十来分钟,全部高架和快速路。
我给大家看一下,上回本来要去,但是来不及去看的广化路。广化路北边2012年已经修好了,南边一直没有做,规划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这条路从开始研究、立项、实施,我都有参与,所以我特别关注这条路。大家刚才看到温州拥堵的时候,也是西边过境路环景山、三维桥这块特别拥堵,所以这条路非常重要,修好以后三维桥就可以完全改善。包括西边过去的隧道,也是一样的。现在已经挖进去,这是三条洞。因为根据规范的话,超过1.2公里,要把行人和非机动车分开,两个是行车的,一个单向往北一个往南,还有一个是行人和非机动车道。有一个洞已经挖进去三百多米,另外两个洞一百多米,春节前有一个洞可以南北贯通。这是建成后的样子,应该是北出口,因为北出口下面还有一条路预留了,边上是行人和非机动车道。
这是打卡口,这是会展中心,这边是汤家桥路,这是赤岩道观。汤家桥路修好了,然后到这,堵上了,过不去了。去年8月16号把这个赤岩道观拆了,现在宽度是一样的,就这样很顺畅了。这是宏源路,这是新城站十字路口的地方,中国银行在这里。一个道观、一个寺庙以前拆不掉,杨府山公园的人从这边过不来,现在已经打通了,这也是说了十几年的老问题。还包括高教园区的北入口,因为涉及到高速公路,我们要从下面走,把高速公路堤改成了桥,这在去年也完成了。当然还有惠民北路、惠民南路,惠民南路现在在施工,预计下个月月底可以建成,因为涉及到铁路很麻烦。上次准备带大家去看国鼎路,但是来不及没有去,我们后来自己去了。国鼎路也是这样,穿一个铁路的小隧道,道不宽,大概4车道,长30米左右,整个造价是1.6亿。为什么呢?这条路必须是铁路的来设计,铁路的来审批,由铁路的来建设,最后也是由铁路的来验收。地方政府根本说不上话,他们说多少钱就多少钱。而且让不让你们修,还是他们说了算。目前温州这么多路里面,有些涉及到铁路的很难改。像龙腾南路,我们知道南北那么宽,中间那么窄,想动但是动不了。
这几年修路还是有那么一点效果的。历年车均道路面积,2011年最低只有58.6平米,现在慢慢上升一点点,把车的平衡掉了。以前一直平衡不掉,一年新增5万辆,我们要25公里,现在慢慢平衡掉了,稍微回来了那么一点。晚高峰机动车的车速,我们可以看一下行程车速和行驶车速。这两者有所不同,行程车速主要是从这里出发是几点,到达是几点,距离除以时间。行驶车速是停下来的不计算时间,和行程车速不一样。行程车速的话,停下来等红绿灯,或者是出车祸,也要计算在时间里面。杭州终于从第一名下降到第二名的时候,行驶车速从19km/h上升到20km/h,温州现在是27km/h,还是可以的。
虽然取得的一定效果,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总量还是不够。2013年道路面积占比10.4%,我刚才说了,大城市要达到15-20%,所以我们还是很低,得造一半的路。还有一个,我们户籍人均人口的道路已经达到18.4%,但是全市平均的话只有9.2%,9.2%也没有达到12%的标准,也是低的。我们的级配不太合理,大家可以看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路网这个密度是现状的,这是比较合理要求的,我们只有这一个主干路,快速路就是一条瓯海大道,次干道稍微低一点,支路更低,才1.35km/k㎡,实际上要求3-4km/k㎡,所以级配很不合理。所以很多时候大家开车出去,包括那天我在路上也说了,我们现在走主干路还行,尤其严管以后路边不让乱停车了,但是拐到家要进去的时候,小路上就很难走。在给配不够的情况下,温州特别严重的是路边停车,把小路给占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严重不足的,这个地方还是差很多。还有卡口断头路,我们打了五十来条,但还有这么多,万春晖路、双龙路、开源路,北段打好了,南段还是不行,万源路到杨府山公园留下一两百米弄不掉。说起来有一堆,但是我们打掉的也有一堆。
另外讲一下,停车还是个大问题。现在小汽车是42万辆,机动车是50.3万辆,停车泊位20万个,仅能满足40%的停车需求。所以没办法,大家只能停在路边。还有一个,停车设施分布不均匀,新城区和新小区停车设施建得还可以,但是老城区和旧小区停车设施严重不足。另外,管理比较落后,停车收费不合理,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按理说,城市里路边停车收费是最高的,因为就不让你停。路外边的地上停车楼,尤其是地下的停车库,应该是最便宜的。路外的稍微便宜一点,路内的最高,这样大家就会停在停车楼。
我们2012年出台了一个促进公共停车楼的建设办法。政策刚发布的时候有记者来找我,包括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的人也来找我。我很纳闷,移动的怎么也来了,他说我们老总有兴趣想建这个,反正他们有钱,就过来问政策。还有温州几个大的建设公司都接触,但是后来不见了。为什么?现在有一个问题,停车楼建起来,旁边一堆免费的停车位,那还有谁来停。我住在新田园,晚上回去的时候两边停满了车,但是地下停车库有很多泊位是空的。钱也不贵,但是大家不愿意交。
还有停车产权登记方面存在制度性障碍,前几天大家应该都看过新闻,博沃嘉园,为什么说租十九年半还是多少。根据合同法规定,租期不能超过20个月,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概念,温州搞地下车库,一个车位成本差不多要10万。就是说,我搞一个车位成本是非常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去搞投资建设,没有什么获利的话,我是不会去搞的。所以很多时候产权证办不下来,因为有些东西跟人防结合的,属于人防是不能办那个证的。最近省里出台,我们也一直跟省里反应,在制度上省里能不能出台一个办法,可以变通办这些证。如果没有这个证,跟开发商说死他们不也会建。没关系,我们让你们收费,他会说政府过几年要变了怎么办。所以说只有把这个证办下来,可以进行交易和买卖,有利益,他们才会开发。我们也打算跟省里申请,温州能不能试点,很多事情先试一试再说。目前在接洽当中。
旧小区改造,这个问题最大,下吕浦连地下车库都没有。有的话,只是地下非机动车库,小汽车没有办法开进去的。我们改造的话,主要是这么几种方法:
一是微循环,进去以后全部是单向,除非特别宽的路才双向。有些人理解,有些人不理解、不支持,我住在这里直接快开去就行了,但是现在要单向绕一圈。现在温州很有多小区连门禁系统都没有,小区是开放式的,连物业都没有。我们跟社会治理综合考虑,给你设置门禁,车出入管理起来,人出入也稍微安全一点。微循环改造,去年在下吕浦二区、八区和水心等地试点。今年搞了十个,去年试了一两个。
二是环境整治和绿化改造,一些树已经长得很高了,下面的草长起来没有意义,我们就把草移掉,或者把树移到我们人不怎么走进去,或者不怎么接触的地方,把绿化点放在那边。
三是非机动车库的改造,稍微新一点的绿城公寓、万盛景园,下面有一些非机动车库,这是我们想重点搞的,但是跟人防法又有冲突,所以还需要协调。现在有5个车库已经申请了,最少有几十个车位,多的话有几百个车位。通过改造非常省成本,只需要花几十万。像环城东路那边的绿城公寓,我过去看了,下面能出来50个左右的车位,只要70万,那就是一万多一个车位。那70万里面还包括一个人防的铁门,那个要十几万。这样的话非常省成本,一两万两三万就搞起来了。微循环是加强管理,这是正儿八经多出来的车位,下面那个地方都是停几辆自行车或者电动车,有的租给外来务工人员煮饭、住宿等,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进行这样的改造,大家都会比较欢迎。当然还有一些别的方法。
我们还想推一些新技术建停车设施。这是人力资源与社保局立体停车楼,现在已经开始投用了。150个车位,面积150平米,非常省地方,平均来讲一平米一个车位。如果用老的技术,地下要35平米,地上也要二十多平米一个车位,因为还有出来的过道和其他设施。就这样25层,每一层3个口。造价大概是一千万左右,七万多一个,贵。这个说了很多年,大家看到报纸上也在不停的说,时代广场或者其他商业中心,在这样的地方建,建起来收费要高。收费高了以后,大家会用得快,而且开发商有利益,他们愿意去开发,要不然根本不愿意去建。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这就是大家刚才看到,这个图为什么会发生交通拥堵,主要是自行车和步行转向机动化。摩托车我们是限制的,因为确实比较危险。助力车的话,也比较危险,不是特别提倡。现在转化只有两个途径,要么是公共交通,要么是私家车,公共交通跟不上的话全部都是私家车,那就堵死。所以发展公共交通最大的意义,就是把步行、自行车要向机动化转化的这些人,吸引到公交车上。你想把私家车主吸引到公共交通很难,基本上做不到。除非是油价涨得不行,大家承受不了就不开,要不然的话太难了。现在一辆车对于老百姓来说太容易了,一年的工资或者两年的工资,就能买到一辆车。对很多还在步行和自行车的人来说,要把他们吸引到公共交通。但是现在有点晚了,因为我们的车在温州普及率那么高,都开私家车。还有一个途径,我们的车在路上堵得不行了,开车出去就是堵,也会有一部分过来,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什么样的交通体系最适合一个城市呢?我经常上网看大家的评论,说起公共交通,很多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地铁,温州适不适合发展地铁呢?我们先不说地质条件,一个城市什么样的交通最适合,要看城市居民出行习惯。小城市短距离出行比较多,最远就走两三公里,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弄地铁。一个中型城市,出行距离六七公里,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用中运量的公共交通,比如说BRT、公交专用道,基本上可以满足。除非是大型城市,短距离、中距离、远距离都有,在大城市搞轻轨地铁是才有意义的。这与一个城市居民出行的习惯和城市规模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我们要看距离长短和运量的大小。有些城市是狭长型的,可能走得很远,但是人流很少,没有必要搞地铁。理想情况应该是这样的,类似于上面看到的主干路、快速路、次干路、支路一样,有这么一个公交体系,快速框架的公交、主干的公交,下面一个普通的公交,我们应该形成层级的结构,这是最合适,也是最合理的。
我们还要建枢纽。在温州有这样的现象,一辆车从龙湾开到瓯海,龙湾到鹿城、鹿城到瓯海,运行线路很长很长,又不直,拐来拐去,最后拐到瓯海,很不方便。我们应该有一个枢纽,短距离出行的话,就是很方便的普通公交。但是从这个枢纽到另外点的话,应该有主干的公交过去,这是比较合理的,也是有层级的。就跟道路一样,不可能一条主干路绕很远,就应该有快速路路网框架结构,然后去分流。就是主干路去分流快速路,次干路分流主干路的,这样一层层的分级。
这几年我们做了什么呢?第一,完善公交体制,2012年我们收购了城乡公交,然后全部国有化。一些人理解,一些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收购,他们服务得挺好的,还有竞争。收回国有以后,很多线路取消了,服务也差了。在浙江省11地个市里面,只有湖州一个地方公交还是民营化,其它地方都是国有。而且在国内其它城市一样,公交全部是国有。为什么呢?因为公交是亏的,前些年温州公交赚了,需要财政补贴。湖州要搞私营,也是财政跟他们谈,公交只有国有化,成本等方面的控制会好一些。大家会觉得,我是购买服务,但是在中国目前很多事情理想化是这样的,但实际上一些细节的东西不是很好。就是你想得会很好,但实际操作的时候会有问题。我们现在没有到那个阶段,公开透明没有到那个程度,就可能做得不是很好。城乡一体化以后,我们把报废的车淘汰了,以前一些车已经不行了,还在那边开。还有超载的现象,车上人很多,脏乱差,城乡公交比普通公交条件差很多。交运集团要考虑成本,一些线路被取消了,一些人觉得很不方便。以前这里有公交车,现在没了,大家很不理解,有很多怨言。
财政补贴,这个要说一下。北京地铁为什么要涨价?补不了了。北京这么大的财政,现在补贴有问题了。以前是一百多公里地铁网,财政补了一百多亿。现在四百多公里,财政受不了了,所以要涨价。深圳也这一样,之前补十几亿,现在也要补到一百多亿。财政局的人去也在思考这个事情,跟深圳沟通,深圳说我们财政补钱是应该的,因为全世界都是这么补。但问题是,现在对于一个公交到底花了多少钱,绩效和成本之间怎么去衡量,心里没有谱。我们现在也是在探索,我给你补贴5亿、10亿,要达到什么样的服务,我怎么去衡量,不能说你要多少钱我给你多少钱。你说今年亏了5亿就给你5亿, 亏了10亿就给你10亿,不是这样的,必须要去衡量,但在国内和全世界都比较少。
大家说都香港公交做得很好,但是香港的例子并不适用于很多地方。因为香港集约化,就为了土地财政,香港是最纯粹的土地财政。哪一块有利可图才让地铁修过去,这样的模式只能限定于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别的地方不一定可以学得很好。但是有一些理念可以学过来,比如说交通引导发展,公交站设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这些理念可以学习,但是整个模式如果都学过来,是有问题的。
第二,加强公交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公交覆盖率。包括新增公交车辆,建立公交首末站和公交专用道。
第三,发展特色公交。特色公交对于分担率没有什么帮助,特色公交很少,只是提高吸引力。我们要完善一些特殊的需求,比如说学生坐公交车确实不方便,公交站点设置跟学校很远,我们就应该为学生考虑。还有社区巴士,三块钱一张票,我刚开始得很贵。后来一想,如果很近还需要打车,不如坐一下社区巴士,还是很方便的。其实社区巴士是亏的,很多时候看着社区巴士空在那边,但实际上我们熟悉了以后,大家还是会觉得方便的。其实社区巴士就是小三轮,解决从车站到小区门口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可以理解成小三轮或者出租车,这样的话就感觉比较好。还有动巴,其实去火车站基本上没有坐公交车的,拐来拐去不能保证时间。但是动巴推出以后也有问题,没有站点,只能跟出租车争抢生意。地点考虑的问题,以前动巴是没有的,现在怎么出来,这个位置根本找不到。
水上巴士,怎么样吸引客流,以前也向你们学习和请教过。定制公交,推出后舆论上认为贵,这是贵族公交。实际上定制公交的意义不在于这里,比如说对于在经开区企业上班的员工,定制公交其实相当于大巴,公交车送过去以后,大巴回来可以干别的事情,有点类似于这个性质。我们想搞起来以后试点,很多东西先看看再说。
这是我们今年搞的公交专用道,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对于城市来说,发展公交的话空间很重要。道路资源那么有限,如果真正想实现公交优先,必须得用公交专用道。我以前觉得公交专用道非常好,但是有一次开车走到公交专用道上被罚款,又觉得很不爽。大家一提到公交专用道,就觉得很有必要、太有必要了,但是划在哪。刚才说公交专用道最主要划的是人民路,人民路的上公交很多。但是如果在人民路上划公交用道,那私家车就不要开了。公安部有一个标准,公交专用道要单向三车道,人民路是符合条件的,但这就涉及到路权的问题。交通局很赞同把公交专用道单独划出来,但是交警部门坚决不同意。路权是公平的,大家都可以享用到,不能说公交车用就自己用了。
像前几天我同学在微信上说了,北京又划多少公交专用道。然后他评论,公交车就别开出这个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道建起来的时候,有很多悖论。就是说公交专用道的话,必须成网成体系。但是公交车有时候涉及到一些细节的地方,这样的话就有矛盾。
很多人应该去国外看到,像英国很多是两个车道,一个给公交专用道,一个给私家车。私家车排到很后面,公交就是一辆辆开过去。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不破除这个理念,如果不是社会都支持公交专用道,一个人是搞不起来的。去年搞公交专用道,现在大家对公交专用道特别有意见,为什么只在那些偏远的地方划,这不是应付吗?我们今天划这些线,也是在那博弈,互相之间各种讨论。为什么?就是因为大家考虑到温州需不需要公交专用道,现在到没到那个地步,是不是说没有公交专用道就不行了。或者说这个公交专用道能起到多大作用,私家车的路权怎么办。公交优先路权,还是说大家平均享用路权,因为公交车不见得为能社会创造多少价值。私家车每年有消费和各种维护费用,我交的不见得比你少,为什么公交车可以享受这种特权呢?整个社会没有完全达到统一想法的时候,就很容易有这样的问题了。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公交分担率太低了,去年省治堵办对我们考核,结果说达到了48%,但有点高估了。我们有个研究单位统计的是16%,前年是18%,现在是16%,很低。尤其是没有地铁的话,分担率很低。杭州、宁波有地铁,对公交分担率的提升是非常大的。在温州,公交分担率还是低。但是你要解决交通问题,如果不发展公交,绝对没戏。现在公交有几个问题。
一是地位很低,大家觉得平民公交,没有钱的人才去坐公交。在国外,纽约市长都是坐地铁上班,东京也是坐公交和地铁。中国还是有这样的理念,没钱的人才去坐公交,有钱的人不会坐公交。
二是公交线路等级不分。我们没有一个公交干线,从这头到那头特别长,然后在里面各种绕。没有一个级别,这条路和那条路,我最起码可以区分一条繁忙的路和一条不繁忙的路。但是整个结构,这个公交是主干的快速公交。很早以前我一直在北京待着,北京就有一条快路,大站停小站不停,但是温州没有。我就选几站停,这样的话速度比较快,大家就上这样的车。还有就是BRT,温州打算搞第一条,从双屿客运站到老的火车站,顺着江滨路要搞第一条BRT,这个月或者下个月就要动工了。BRT就是先买票,然后直接上下车,速度会很快。我先试点,也是搞了好几条线路。
另外就是轨道交通,S1线正在建设,我们也专门做了一个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轨道交通站点附近要有公交车联系,包括道路,但这里面主要是公交,客流要吸引到轨道交通,要不然发挥不了作用。比如说龙湾周边的人,就是用公交车送到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过来以后,用公交车把他们送到各个地方。这就是一种模式,把轨道交通当做骨干网,然后BRT当做一个骨干,下面普通公交是一个分流。
三是主要道路公交线路过分集中。网络布局的问题比较差,以线路过分集中后。产生了一个问题,线路集中了,客流增加了,公交公司觉得有利可图,又增加车辆,又吸引大量客流,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人民路上三十多条线路,因为大家去那里的需求大,可是现在问题是没有一个枢纽去转换,大家只能到人民路换车,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其他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减少交通需求方面,城市形态要分散开。还有一个是统一功能,比如说个地方不能光搞居住小区,肯定是居住和工业都有,内部就可以交通,而不用老是跨地域的交通,这是很重要的。但这是大层面的,我就讲得比较少。还有公用和服务设施均衡,医疗就做得很好,附一医在那边,三医要搬到瓯海那边,附二医也要在龙湾动工了。医疗设施都分散的时候,车流不就会往市中心挤。但是有一个做得不太好,教育,教育的优质资源还是在老城区。早上经常是没有必要的交通,住在新城、工作在新城,但是小孩在市区上学,很多家长早上要把小孩送到市区,然后再回来。如果学校差不多,就近上学,就没有这些无谓交通。另外就是私家车数量要不要控制,这也是很重要的,总量不控制无限发展肯定不行。但是一说控制,大家就说这是有问题的。
还有绿灯的问题,过一个绿灯,下面全部是绿灯,这是最好的。不能说一个红灯,下面全部是红灯,这就是有问题的。美国绿灯比较好控制,大部分交叉口比较简单,中国的交叉口就很复杂。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守法率不高,就不按照交通灯的指示走。温州搞了很多智能管理系统,晚上管用白天不管用。为什么?白天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规则。
稍微提一下智能化,我们现在在搞一个拥堵指数,这也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到底堵不堵,哪里堵,怎么堵,怎么衡量。如果大家如果都讲自己感受的话,千差万别。我们有一个道路拥堵指数,今年只是建设,肯定不完善。但是运行几年后以后,以历年分析比较,就知道这路很堵,然后我们分析原因,是因为给配不合适还是缺少通道。如果是缺少通道,我们就再建一条路。如果是因为前面有卡口,我们就把卡口打开。如果这个地方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是什么地方设计不合理,我们就把整个建起来。
有这个系统以后,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规划上、建设上、管理上,各个方面都做好,而且可以衡量我们治堵治得怎么样,我们有一个数字指标。而不是说建了那么多路,交通没有改善;增加了那么多公交车,交通没有改善。这些是都空谈。如果这个系统出来后,交通拥堵指数下降了,这确实是最好的。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