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嘉县依托楠溪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异的生态资源优势,以音乐为切入口,无中生有、另辟蹊径,积极推进音旅产业融合,成功打造楠溪江东海、星巢、草莓、ROCKTOWN和星巢音乐营、COART艺术营等“四节两营”,在全国初具影响力,也有效带动了旅游产业的高位发展和山区群众的增收致富。去年,“两营”周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8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3%、25.8%,“打造楠溪江乡村音乐慢都助推山区共同富裕”案例成功入选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本文介绍了永嘉县乡村音乐慢都的打造理念与做法,剖析音乐慢都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通过问题得出发展启示并给予改进建议,望为各地乡村建设共同富裕提供思路借鉴。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政府搭台、专业运营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又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如楠溪江四大音乐节,由县旅游部门牵头协调统筹为音乐节提供所需场地空间、供水、供电、通讯、保洁、交通秩序维持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音乐节所需资金主要由合作方投入,产生门票、商业赞助、售卖等收入归其所有。前期媒体广告宣传、中间票务销售策略、后期演出组织和现场管理等环节,由音乐节专业运营团队操作,真正做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的运作模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二)品牌引领、跨界融合
大力引进和培育行业号召力、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音乐企业、音乐节、音乐人、乐团等,知名艺人李亚鹏旗下的COART麋鹿星球、华纳唱片原中国总裁许晓峰创办的晓峰音乐公社等先后在楠溪江落地。着力培育本土音乐节品牌,打造原创音乐地标,今年4月一炮打响楠溪江第一个本土音乐节—一楠溪江ROCKTOWN音乐节。注重音乐节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以“四节两营”为核心,提供“乐队+美食+市集”服务,创新实施艺术驻村计划,并跨业态聚合音乐节、永昆《游园惊梦》沉浸式戏剧、“夜游楠溪”项目等多个领域,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
(三)引爆消费、实现增收
文旅项目推进和产品建设运营,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批的就业和创收机会,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如楠溪江COART艺术营、村民学校、西门市集等项目,对当地3000余名村民进行手工制作、艺术创作、本地美食再造等方面培训实践,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知识技能素质,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音旅活动的持续开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如4届东海音乐节共吸引23万多人次的游客、歌迷,最多一天接待达3万人次、车辆4000多辆,周边民宿旅馆几乎爆满、一房难求,酒店和农家乐餐馆更是宾朋满座、络绎不绝。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如何进一步推进音旅产业融合发展,打响楠溪江乡村音乐慢都品牌,提升山区共同富裕实效,从永嘉的实践情况看,主要还有以下几个短板亟待补齐:
(一)产业基础不够扎实
基础和配套设施不全,缺乏音乐厅、歌剧院、音乐公园、露天音乐广场以及其他演艺设施市场。缺乏龙头音乐企业引领带动,没有形成音乐产业链,难以产生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品牌。人才支撑不足,现有政策难以吸引音乐创作、演唱、制作、研发等各类专业人才集聚。产业融合不够,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广度深度均不够,业态产品单一,难以吸引乐迷以外的受众。
(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政策支持。成都市等先发先进城市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音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如《成都市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而我县乃至全市除了零星的扶持音乐产业举措外,缺乏系统的音乐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手段单一。目前我县乃至全市各地对音乐产业(如大型音乐节)主要采取的扶持手段是资金补助,包括直接补助、采购补贴等,但是这种单一方式难以长期为继。
(三)盲从跟风问题突出
近几年国内音乐节数量呈现井喷趋势。随着音乐节数量的增多,阵容相似、风格雷同逐渐显现,票房收入不理想、办节亏损问题时而发生。一些地方盲目跟风举办,在同地或近地竞争时有发生,造成资源浪费。特别是一些城市本意想借助音乐节打造城市名片,但又对于音乐节缺乏内涵了解与细节规划,往往事与愿违。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一)有序发展,完善音乐产业体系
按照壮大核心层、发展关联层、延伸拓展层的思路,补齐音乐产业发展短板,不断完善音乐全产业链体系。一是完善音乐基础配套设施。整合利用现有要素资源,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大力建设音乐厅、音乐公园、露天音乐广场、音乐演艺设施设备、音乐专业市场,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二是做大做强音乐企业。拓展音乐企业和音乐项目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音乐产业发展,通过引进国内外领军音乐企业、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孵化小微企业等多种手段,集聚音乐市场主体,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音乐产业集群、集聚区。三是推动音乐跨界融合。树立业态融合、产业联动思维,推动音乐与旅游、体育、商业、动漫、影视等产业融合发展,将音乐元素植入景区、城镇和乡村,积极构建“音乐+”全要素产业链,满足乐迷和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二)注重原创,打造特色音乐品牌
秉持“只被模仿、不被超越”理念,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较强辨识度和影响力的音乐品牌。一是打造地域性音乐品牌。借鉴杭州《西湖印象》、桂林《印象刘三姐》等地打造城市名片的做法,打造地域性音乐节等音乐标志,或建设音乐主题公园,增强吸引力。二是打造原创音乐品牌。没有原创就没有生命力,音乐亦是如此。要加强与知名音乐企业、音乐品牌的合作,创作原创音乐作品,设立原创音乐榜,促进国内外优秀原创音乐汇聚,实现原创音乐研发、生产、发布等一条龙,打造原创音乐地标。三是打造特色音乐节事品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常态化举办户外音乐会、原创歌曲大赛等高水准音乐主题节会赛事,打造具有本地特色、深受乐迷游客喜欢的音乐品牌,提升音乐节事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推荐本土歌手,培植本土音乐明星。
(三)集聚要素,强化产业政策保障
音乐产业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要集聚各方资源要素,精心谋划、有序实施。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摒弃跟风而上音乐产业的不良倾向,要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空间资源,瞄准音乐产业细分领域,科学编制本地音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音乐产业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以规划引领和推动音乐产业发展。二是出台精准扶持政策。针对不同培育业态,整合出台精准的扶持政策,在引进培育音乐品牌企业、培养音乐专业和高端人才、鼓励原创音乐、扶持音乐演出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举措。如可对新引入的音乐创作基地、工作室装修等给予费用补贴等;对重大音乐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扶持推进等等。三是注重音乐人才支撑。利用闲置房屋、人才公寓、办公室等场所,配以一定的基础设施设备,打造音乐人才孵化器,为音乐人提供居住、创作、发展等各类空间。如可以流转古村闲置民房进行整修,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吸引音乐等文艺人才入住开展创作、创业。挖掘本地音乐人士,多为本地音乐发展建言献策。加强与知名音乐学院的合作,通过落户大师课堂本地等方式,培养本地专业音乐人才。